嗅觉灵敏
精神力量必须领先于财富
连凯:前一阵有篇文章比较火,说的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楼上,有一位温州商人用敏锐的嗅觉救了全家。
去年12月,黄先生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传闻,其中一个来自医院,他第一时间产生了很高的警惕性。从12月31日起,他就让家里人出门戴上口罩。
到了1月1日,海鲜市场整顿休市,他天天去围观底下怎样整顿卫生,从而打听新消息。1月6日,黄先生听说几家商户被感染,已经住院了,他的警惕性更加提升,并重新审视之前的传言。
这时他和老婆除了送儿子上学以外,通通待在家里不出门。而当时的武汉基本上没有人戴口罩。上学路上孩子问爸爸,为什么要戴口罩,别人都没有戴。他说得很清楚:你不要管别人,自己戴好口罩。
1月19日晚上,他觉得不能再等了,虽然第二天他孩子还要考试,他也有生意,但是他决定连夜订票,马上赶回温州。在飞机上,空姐悄悄对他说,你们一家防护措施做得真好,我也想戴口罩,可是现在不允许。
然后,1月23日,武汉“封城”。
如果这是一个抉择,黄先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动呢?
他具备生存最重要的一个素质——灵敏的嗅觉。有句话讲得非常好:最大的危险就是你身处危险之中,却不知道危险的存在。
我马上想起巴菲特说过:当你进入任何一个牌局,如果没有发现某一个人是傻瓜的话,那么很危险,这个傻瓜很可能就是你。
如果反映在资本市场上,你必须要非常清晰:这个市场的主导力量是谁,它的跟随者是谁,谁是韭菜。在不同的经济阶段、不同的政策环境、不同的行业、不同的生意经里,你的对手是不同的。
怎么判断自己在危险之中?这涉及到保持嗅觉敏锐的几个要素:
● 必须拥有不同质、多方面、独立的信息源
黄先生有很多朋友圈信息,他也天天看报纸、电视,拥有不同的独立的信息源非常重要的。独立信息源是指它的内容必须是彼此独立的。
那些相互抄来抄去的自媒体就不是独立的,即使被转发了1000次,你拥有1000个公众号,对你来讲也只是一个信息源,而且是极其不靠谱的。
在投资的时候,为什么要买这个,可能第一信息源来自亲朋好友,他买了这个股票和理财产品;或者客户经理给你准确推荐了这个东西,我们关系一直还不错,我很信任他,所以决定买。这是第一信息源,但光有这个信息源往往会酿成大错。
另外的信息源在哪儿呢?去看看媒体的报道,看看公众号对这个企业、理财产品、发产品公司的评价。再细心一点的人会去看被投企业的年报。如果是投资股票,看它所有正式发布的被审计的信息。
2002年有一个大牛股叫蓝田股份,业绩非常好,每年公告都是如此。但有人竟质疑为什么一个农业股有那么高的利润?最终我的合作伙伴戳穿了它,非常有力的数据来自电力部门。这么大的农产品养殖基地,上游的电力部门反映它的用电量非常少。这就叫不同质的多方面的独立的信息源。
● 反脆弱,做好最坏的打算
疫情进一步变坏或者变好的概率都存在。变坏对于当时来讲也许是小概率事件,但是一旦发生了这个小概率事件,后果的严重性远远大于第二天黄先生孩子的课程和他的生意,所以他非常清晰生活的短板和最脆弱之处在哪。
巴菲特在一次演讲中说:如果做某一件事,会有一丝的可能性摧毁你,那么去做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主意。
他又打了一个比方:有一把6个弹孔的左轮手枪,里面只有一颗子弹,给你2000万,你愿意拿它朝自己开一枪吗?也就是说你有5/6的概率活下来。他自己的答案是,无论给我多少钱,都绝不会,哪怕概率是1/100。
请注意,巴菲特不是年纪大了、有钱以后才这样的,他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这么思考问题的习惯。
换句话说,你的思维方式、精神力量必须领先于财富。
● 逆向行动力
你会发现第一关最难,因为你会被质疑。你有可能被乌合之众取笑,万一你错了呢?
我想黄先生应该想得很清楚,如果他做错了,最多就被别人取笑一下,失去某些赚钱的机会、某些孩子成长的所谓机会。但是对比他做对的结果,这些多赚点儿钱的机会真的很重要吗?
用风险衡量财富
走得太快,别忘了最初的梦想
曾祥霞:财富管理的知识看多了,让我不由得去思考一些问题。
● 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什么?
对于多数人来讲,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
有一对夫妻拼命工作挣钱,买了一栋海景别墅,结果两人为了还贷依然每天早出晚归。而他们家的保姆每天做完家务,抱着家里的猫在阳台晒太阳,面朝大海、春暖花开……
有些时候走得太快了,往往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。有些人并没有在享受财富,而是被财富绑架。
●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?
经营公司的人可能永远觉得现金流不够用。这次疫情下,要不要给员工继续发工资呢?疫情后,我又该如何开拓市场,让财富源泉重新流出?
《稀缺》这本书告诉我们,稀缺资源会导致我们产生一种稀缺心态,它控制了我们的注意力,从而“降低金子的带宽”。我们的视野会变窄,陷入管窥,降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。
创造财富,必须从稀缺的陷阱里逃出来。要管理好稀缺资源,在有富余的时候建立一个缓冲池,存一些钱。不要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,减少一些利益不大的时间花费。减少一些没必要的开支。
● 财富用什么来衡量?
是用货币衡量,还是用时间、购买力、资产来衡量?
在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,财富是用风险衡量的。不在于你累计创造了多少财富,而在于你的资产存在多少风险,是否能够隔离风险、消化风险。
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一文在2018年初刷屏,作者的岳父从一个小小的感冒到感染未知的流感病毒,最后发展到肺炎,结果还是没有逃脱阴阳两隔的结局。
为了防止家庭正常的健康现金流因为人身风险而被迫断掉,最好的方式是提前做好风险管理,防患于未然。
我们经常听人说: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,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要诗和远方。但是如何去实现呢?是否具备了说走就走的底气?是否建立了一个品质生产的现金流?是在为钱而工作,还是钱在为你而工作,还是说两者兼有?有没有建立一些被动收入的体系?
另外,企业家在一心创富的时候,可能对于家庭的私人财富关注得不多。有可能因为企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债务担保代持、股权结构经营等风险,而使家庭的财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。
反过来,他的婚姻、人身风险,同样也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,甚至导致危机的出现。
以往狭义的风险更多的是生老病死残,但对于现在的很多高净值客户,在企业、经营、婚姻、财富传承过程中,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。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应对的措施,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我们活着的质量。
那一波中国机会
她提前做好了准备
陈治平:刚刚过去的4次熔断让我强烈地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味道。那年,我在一家国际投资银行在香港的亚洲总部工作。当时我在电视里突然看到雷曼可能要破产,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。
当时,我和一个同行交流,她负责一家最大的国际投行的亚洲科技行业交易。我问她,你这么年轻,怎么能够当上科技组的负责人呢?
她说,2000年初那一波互联网泡沫的时候,她刚刚加入投行在美国的总部。很快,美国一直股市下跌,很多科技股基本上爆仓。没有办法,为了不被裁员,她愿意挪到香港,来亚洲的分支机构继续工作。那时亚洲也没有什么事情,如果美国科技行业都不行了,亚洲刚起步,也没事。
而她因为有美国的经历,就打电话给那时所有的VC、创业企业,分享她在美国看到的经验,以及在这家国际投行里的一些资源。反而在那个最危险的时候,她建立了非常好的科技行业人脉。
等整个行业起来的时候,她一把抓住机会。因为她已经跟这些即将上市的科技公司企业家成为了朋友。这个时候她去做覆盖,比在那时赶紧冲上去做覆盖的投资银行有利得多。
当时,中国有一批高科技企业,包括教育、太阳能,都去美国上市了,这是那一波的中国机会。但是如果你没有提前做好准备,很可能只是在看、在参与,而不能更好地在机会中主动做好准备。
这也是所谓的逆向思维、前瞻性思维。在过度担心甚至借酒浇愁的时候,其实你可以为即将到来的机会做更多准备,一定不要被脆弱的情绪耽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