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南京天如人力资源有限公司!
扫一扫,关注我们
服务热线: 18936031323

猎头&招聘Recruitment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南京天如人力资源有限公司
联系地址: 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200号中山大厦905室
联系电话: 18936031323
在线QQ :2355471611
 邮 箱 :2355471611@qq.com

职场资讯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职场资讯
虚拟下班、8秒一餐:年轻人的累,有多少是“自找”的
发布时间:2020-9-30 10:54:58  阅读:2081

前两天,知乎热榜上有一个问题:

“你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,现在的年轻人活得很累?”

 

这个看似很普通的问题,有16000多人关注,900多万人阅读,近3000条回答。

这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,这意味着:


不论网上流传着多少95后离职随意、潇洒不在乎的传说;

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和疲惫。

 

这是一种老一辈人不理解的状态,他们总是说

“现在的年轻人多幸福,吃穿不愁,每天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,加点班怎么就整天叫苦叫累。

 

现在年轻人的累,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疲惫。

 



在知乎这个问题的最高赞回答里,一个已经不算是年轻人的主管回答说:

 

我看着他们都觉得累。


寒窗19年考上211研究生,在家乡也算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却普遍住在五环外,和对象或同学一起合租,每天坐一小时以上的地铁来上班,还要被我这个普通本科生领导压榨。

 

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晚生了十年,就要接受蛋糕被别人分完了的现实。

蛋糕分完了,即使拼上性命,可能也只能舔到点奶油渣子。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?



01

从踌躇满志,到失去梦想


每天姐觉得,父母们批判年轻人娇气和不知足,其实是因为他们视角受限,并不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况。

要知道,他们那一辈年轻时所能拥有的生活状态,是当今的年轻人想也不敢想的。

 

笔者的一个朋友,父母在国企工作了几十年,几乎从来不加班。

每天八点左右上班,不忙的时候,两三点就下班了;

而且就住在公司附近的家属院,中午还能回家吃个饭,再睡会午觉。

 

而就像上述主管所说的,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,不得不合租在离公司10几公里外的地方;

每天睡眼惺忪地踏上地铁,犹如沙丁鱼罐头一样,在挤挤嚷嚷中到达办公室;

又在一天的疲惫与浑浑噩噩中,回到狭小的出租屋里。




他们的叫苦不迭绝非矫情,而是真正的“难承其压”。

 

知乎上的一位网友提到:

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,每天平均工作时长12小时,没有午休,最高连续上班90多天。

在常年8117的工作状态下,996对他而言,竟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福报。

 

比起父母们还能回家吃自己做的饭;

年轻人能有时间吃饭,就已经心满意足了。

 

为了能够保证上班族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完午餐;

不少商家都选择将完整的调料,如花椒、辣椒等,换成非颗粒状的;

如果肉里有骨头,也是能去骨就一律去骨。

 

然而,就连这样的“高效午餐”,还有人嫌不够。

前几天笔者刷朋友圈时,看到一个代餐广告,主打的卖点竟然是“8秒一餐”。



社畜们已经连“15分钟内就能吃完的外卖”,也不配拥有了吗? 

如果看到这你就觉得瞠目结舌,那真是小瞧资本的力量了。

 

有些公司甚至连通勤时间也想完全省掉:


较为人性化且隐性的方式是,住在公司附近有租房补贴;

低成本且明目张胆的方式,则是在公司内部准备睡袋或是办公型床铺。

 

日本甚至提出了“虚拟下班”的构想,连床铺也不用准备,直接为员工发放VR设备。

在虚拟世界中,你能够瞬间回到家中,休息、上班一气呵成,一分钟也不耽误。

 

从情感层面来说,带来的体验当然是比直接睡在公司要相对“温情”一些;

然而笔者始终觉得,这不过是糖衣炮弹;

不管表面上伪装的多么具备人文关怀精神,核心目的都还是“压榨”。




总之,就是要为你铲除一切耽误工作的障碍,最大化你的工作价值。

 

尽管“虚拟下班”目前还只是概念式的描述;

但只要一想到这种概念有成真的可能性,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。


作家斋藤茂男在《饱食穷民》中就曾批判过这种现象,他说:


所有人都陷入一个巨大装置,努力把时间变成金钱,被强迫着,要更快、更有效率地活着,哪怕超越身体极限,时时刻刻,一分一秒都不能错过。


这节奏让我们无法按照自然时间生活,过有生命力的生活,只感觉身心俱疲,不停被压榨。

 

戏谑自己为“螺丝钉”的上班族们,正在一步步被迫成为真正的“螺丝钉”。



02

卖力的工作,很可能是一无所获


如果这种高效背后,带来的是个人生活的更多可能性:

比如,能够在短时间里获得晋升或财富积累,那么似乎也还可以忍受。

 

然而实际情况是,大部分人所付出的努力,似乎都成了无用功。

 

日本作家稻泉连的《工作漂流》中,记录了日本一位名为大桥宽隆的年轻人,在20世纪末的工作状况。

 

那时的日本社会现状 ,与我们现在所遭遇的,如出一辙。

大桥宽隆毕业时,恰逢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,就业状况被称为“冰河期”。

 

尽管如此,他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,过五关斩六将,进入了一家很大的银行。

和所有刚刚就业的年轻人一样,他踌躇满志,希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。

 

大桥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进入公司的海外支行。

然而,很快他就发现:

找到工作本身,可能是他打赢的唯一一场战役。

 

在一场酒会上,公司的一个前辈听到他对未来的憧憬后,毫不客气地评价:

“真是年轻啊!想被外派到国外工作?

这也就是你们年轻人才经常说的话。”

 

一盆冷水浇过来后,还有更多沮丧要准备消化。

在工作中,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焦虑和疲累。

 



除了要接待顾客,保质保量完成营业定额外;

他还需要时不时化身“便利贴男孩”,处理各种各样的杂活。

包括但不限于:复印、碎纸、补充公司帐票类表单、接听电话、充当聚会主持人......

 

为了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,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上班,晚上过了11点才回到员工宿舍。

但在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,他并没有如愿得到相应的回报。

 

前辈们仍然有机会享受排资论辈带来的升职;

大桥却只能面对因缩招,导致没有年轻人进来,而无法晋升的窘境。

 

3年过去了,他依然停留在入职时的岗位,唯一的收获是:

从一个“普通工”变成了“熟练工”。

 



在长期的无用功中,曾经梦想的工作反而成了他的困惑。

 

那段时间,大桥对这样单调的日子迎来送往;

从他疲惫不堪的身体里,时常涌现出一种类似愤怒的情感——

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做什么?

 

这是一个世纪难题,因为他必须做出选择:

要么离职,要么就此忍耐下去,等待不一定存在的转机。



03

全都想要=什么都要不到


大桥所面对的,正是那些自称为“社畜”的职场年轻人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困境:

既不想离职,也不想忍耐,最后只能原地踏步。

 

《九品芝麻官》里,豹头的那张著名的表情包,大概可以概括出当下感到痛苦的年轻人,内心里真正的想法。

 



全都要,就等于不愿意做出选择。

因为选择,就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,付出一些代价。

 

在媒体里看到有钱人的豪车豪宅,就想要努力工作,变得有钱;

看到淡泊名利的人生活节奏缓慢舒适,就想要活得轻松,没有压力;

看到潇洒的浪子背着行囊,环游世界,又觉得自己还是爱自由,想去多见识世界。

 

看到什么好,就想要什么,这是一种近似于婴儿般的本能状态。

但是很遗憾,很多感觉痛苦的人,就是处在这种状态里。

 

他们其实心里清楚:

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,想要得到什么,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。

 



但就是会在心里幻想:

万一呢?会不会有这样的好事情发生,又能有闲又能有钱,还能恰好落在我头上?


笔者想戳破这些泡泡——没有这样的好事。

 

《乐队的夏天》里,野孩子乐队拒绝改编节目组提供的歌单,称“那不是我心中的国风”。

他们唱了一首《竹枝词》,惊艳四座,然后坦然地说:

我们破坏了规则,心甘情愿退赛。

 

再去看野孩子过往的经历。

主唱张佺年轻时为了采集灵感,一路从兰州走到青海,去了解当地的民谣。

他们唱过一首《生活在地下》,歌词里写道:

 

生活为什么是一首最难唱的歌/爱过的人他不能说出来/北京 北京不是我们的家/我现在才知道劳动的人是最穷的

 

他们也曾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北漂过,后来发现,那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。

于是选择了去大理定居,自己种瓜种菜,在屋顶上发呆。

 

很多人觉得,野孩子太酷了,这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方式啊。

殊不知,那种生活所需要付出的代价:

就是不去在意物质,只为心中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。

 



在《乐队我做东》的采访里,马东说:

野孩子有他们的坚持,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绝对不做,保持本心不变。


大张伟也有自己的坚持,世界怎么变,时代想要什么,他就变成什么样子。

 

两者没有高低之分,他们都不迷茫。

求名利者愿意违背本心,顺应时代变化;

求宁静者愿意承担后果,把物质放在很多东西的后头。

 

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明白自己能付出什么,所以他们都不会觉得累。

最累的是处在中间的人。


什么都付出得心不甘情不愿,什么得到都觉得还不够多。

最后只能杵在原地,一边谩骂当下的生活,一边无可奈何地保持现状。

在当下的时代里,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之前,不妨先思考,自己不能接受付出什么。

只要想明白这个,凡事都有解决办法。